中央定调,大机会来了!
过去一段时间,A股市场策略几乎言必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未来几个月的市场预期。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12月8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对于2024年经济工作有一段重要表述,可视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点前瞻。
1
宏观政策:财政政策重点发力
宏观政策方面,本次会议表述更为积极,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基调上,首次提到了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相比去年12月政治局会议表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显然更强调“进”,表明对2024年经济增长的诉求进一步提升。“以进促稳”,表明将更多通过增长来解决存量风险;“先立后破”,与“不破不立”相对应,源于2022年初对运动式降碳的反思,“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强调要确保政策的平稳性。
当前,市场普遍预期2024年GDP增速目标或设定在5%左右,结合“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定调看,这一预测大概率是能够实现的。
同时,会议再次提到了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7月24日的政治局会议表述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不再提及“汇率”,应该与当前汇率开启了升值趋势,决策层对汇率的担忧缓解有关。
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弱化了总量要求,更强调精准滴灌,与近期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着力提升货币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多关注存量贷款的持续效用,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相关表述是一致的。当前,受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弱影响,宽货币难以有效转化为宽信用,导致总量货币政策效果下降,市场甚至一度有“流动性陷阱”的担忧。从对症下药的角度看,盘活存量、结构优化的必要性更大。
会议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财政政策力度大概率将进一步提升。在实体部门不愿加杠杆的背景下,政府主动加杠杆,对症下药,有助于扩大内需,更好地达到托底经济的目标。
此外,会议还首次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一方面,这意味着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加强协调和配合,更好地发挥政策组合效果;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将更为重视对市场的预期管理,通过“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稳定市场信心,打破向下预期的自我实现和负面循环,最大限度地发挥宏观政策对于稳增长的效用。
2
扩大内需:推动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
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一提法与此前会议相比有所调整,为下一步扩内需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力方向。
消费和投资作为内需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并不相同,因此业内习惯于将消费和投资分开讨论,就连历次重大会议在阐述扩内需工作时,通常也都是针对消费和投资来分别进行部署。不过,消费和投资从来不可分割,需求端的消费升级能有效带动供给端的产业升级,从而催生新的投资需求,甚至能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而高质量投资也有助于未来消费潜力的释放。
从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来看,消费和投资并未能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居民消费虽然处于稳步复苏进程当中,但整体复苏进度相对较慢,而偏弱的消费需求难免会滞后相关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抑制企业的投资需求,致使消费未能发挥对于相关产业领域投资的牵引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投资效率仍需提高,产业投资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部分传统产业领域(如钢铁、水泥等)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而部分涉及到民生(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婴幼儿托育等)与新型基建(充电桩等)仍存在投资短板,继而对相应领域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制约。
正因如此,我们应当把消费和投资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并打通二者之间的堵点,既要通过提高居民收入、优化供给等手段来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又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补齐产业短板,继而带动消费需求的释放,让消费和投资真正相辅相成,如此才能更加高效地扩大内需,并助力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产业政策: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产业政策方面,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会议表述中,对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的强调再次置于扩内需之前,一定程度上表明重要性有阶段性提升。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直是二十大以来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等各种高级别重磅会议中均被不断提及,内容也在不断地深化丰富,本次会议除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外,也着重明确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一段时间以来,国外持续对我国相关科技产业进行打压和封锁。以人工智能为例,美国在10月底再次升级出口管制,限制高端人工智能芯片对华出口。类似的还有新能源产业,欧盟发起了对于中国新能源车反补贴的调查,美国政府也在近期发布了关于电动汽车补贴的新规,规定“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的电动汽车,将无法享受税收抵免,暗戳戳地指向中国。
在此背景下,我们唯有继续推动科技自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从投资的角度看,先进制造业的国产替代逻辑,仍将是一条重要的投资线索,有望在2024年继续取得超额收益。
4
化解风险:地产政策仍待升温
对于化解风险,会议继续强调“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今年以来,地方债务和房地产被视作经济中的两大风险点。目前,为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中央政府允许高风险省市(天津、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等)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隐性债务,有效稳住了市场信心。房地产,成为市场主要的风险源,也是市场信心不振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继续双位数下滑。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约12.1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商品房销售额约11.86万亿元,同比下降26.6%;与此同时,截至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约5.5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0%,处于近年来相对高点。
受此影响,房地产投资继续负增长。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约12.39万亿元,同比下降9.8%,其中,新开工面积约11.1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8.9%。
广义地产在GDP中占比约在20%-25%之间,地产的持续低迷,使得市场对于2024年经济复苏斜率持相对谨慎态度,也期待着政策端能够出台新的举措。
目前看,此次政治局会议表态,重心仍是托底,强调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并未直接提及地产。2024年如何稳地产,期待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能够揭开谜底。
其他文章
- 美国股市波澜壮阔的行情开始闪现出疲态
- 央行进行119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公开市场净回笼5450亿元
- 展鹏科技(603488.SH):拟购买领为军融100%股权
- 大变天!阿里巴巴突然宣布!!
- 大唐电信收问询函,涉及重大资产重组草案信息披露问题
- 福华化学上市审核终止!公司IPO前大额分红曾引争议
- 多位投资人明确看好明年的股市机会
- 小米于福州等地成立多家小米景明科技公司 均涉汽车销售等业务
- 招行报告:316万人可投资资产超千万,互联网造富神话“缩水”
- 京东采销二十年:低价之战撒手锏
- 汇丰控股(00005.HK)拟进⼀步回购最多30亿美元股份
- 海尔生物取得一种物料推出机构及物料发放设备专利,实现自动读取物料标签信息
- 人民币离在岸即期强劲反弹至7.17,拐点是否明确了?
- 539元一瓶的茅台鸡尾酒,卖给谁?
- 中国银行申请缓存数据管理专利,实现减轻数据库访问压力的效果
- 华明装备上涨5.39%,报14.08元-股
- 大业信托参股成立悦真实业合伙企业,注册资本约1.02亿元
- 极简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五点“新”变化、稳增长三个主要线索,重视信贷锚或发生变化
- 安利股份(300218.SZ):在国外运动休闲领域,公司是PUMA、ASICS核心供应商
- 天奇股份下跌5.11%,报14.85元-股
- 沿海家园股份合并将于12月15日生效 每十股合并为一股
- 中国电建地产于天津参股成立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持股比例49.969%
- “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遭立案侦查!中植集团资不抵债超2000亿
- 【异动股】通信设备板块拉升,精伦电子(600355.CN)涨10.08%
- 千万中老年女性的男神被封号:“秀才”被举报税收违法,曾吸引72岁女粉千里奔现
- 东风集团宣布17.14亿元收购神龙汽车资产
- 华为官宣9月25日秋季发布会,消息称至少两款新品很“炸裂”
- 从董宇辉推荐的书里,感受他口中“读书的馈赠”|思维品书
- 东亚药业上涨5.05%,报29.75元-股
- 兴业证券:“进阶核心资产”有望成为打破过去几年市场困局、走出破局之道的胜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