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什么是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的原理解析)

什么是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的原理解析)

时间:2024-03-26 10:53:23 浏览量:

公益仅仅依赖道德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希望自己快乐的非道德动机和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运营模式才可以持续下去。

慈善和公益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常常被混淆在一起。慈善顾名思义是慈悲良善,英文“Philanthropy”希腊语意是“人的爱”,慈善是以对人类的热爱为动机,以增加人类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福祉作为行动的目标,慈善通常通过救济、援助、捐赠等手段来实施。公益(Pubpc Welfare)则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为非特定的社会成员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行为。慈善是从提供者自身的感受为出发点,出于爱和慈悲将自己的部分利益无偿奉献;而公益必须是从受众的利益为落脚点,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而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比如植树造林、污染治理、办学支教、公益传播等等都属于公益事业。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益广告

慈善需要财物,需要专业人士确保财物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公益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公益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公益包括慈善,但不止于慈善,所以不是有钱就一定可以做好公益事业。我们知道人性是自私的,公益也好,慈善也罢,长期运营常常不像最初的理想看起来那么简单美好。叔本华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他把人类行为的动机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公益行为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同情的动机上,然而公益的持续性却需要将希望让自己快乐的利己和希望别人快乐的同情合理地结合起来,公益仅仅依赖道德显然是不够的。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pty)的概念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命名,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如果资源配置未达到帕累托最优,那总有一些人能改善境况而没有人会受损,社会福利总量肯定能上升。如果说公益目标是帕累托最优,公益事业应该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同时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他就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了帕累托改进,经济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可持续的公益不能用商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但应该遵循帕累托改进法则,从而让所有人不受损而有人得益。帕累托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界定公平,并站在效率的角度来衡量资源配置的结果。

付诸公益的困扰

2016年,磐多树联盟的系列活动主题是围绕工匠精神和创新。5月的一天大家在探讨工匠精神时聊到中国很多的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于是有人建议我们以公益为出发点去帮助和拯救这些对民族文化传承深具价值的传统工艺。一系列的问题随之出现了:公益要怎么做?是捐钱吗?仅靠捐助能否帮这些手工艺存活下来?自身需要参与运营吗?公益可以有利润吗?

中欧家族传承研究中心——磐多树联盟CEIBS CFH Pandotree Association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凯风家族传承研究中心下设的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致力于凝聚各界力量,承担企业长青、传承的东方之道等专题研究任务。

公益是个听起来特别美好的字眼,但在貌美如花的公益理念背后,运营和可持续性始终是个问题。小磐多树的会员厉瑞男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主修能源与环境,他带着强烈的保护环境的初衷回到中国和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朋友发起了“一念之间”和“爱能递”等环保公益项目,他们希望通过呼吁人们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节能环保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但投入了无数精力、金钱和时间之后,他已经越来越不愿在公众面前提及“公益”的字眼,因为绝大多数人虽然认为公益特别高大上,口号喊得激情澎湃,实际行动却不多,其实大家在心理上仍然认为“公益与我无关”。民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够,单凭厉瑞男和朋友们的微薄之力,公益效果并不理想,更有甚者有些只是利用公益的美好作秀而已。厉瑞男为此十分纠结,他深深体会到公益理想和现实之间仍然“路漫漫兮”。在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公益烦恼之后,小磐多树决定去大理通过亲身考察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公益实践探寻公益可持续的逻辑。

古镇的公益探索

和很多古镇一样,大理也带着过度开发的嫌疑。附庸风雅的商业气息与古村落的厚重质朴交错融合、相映而生。大理有个喜洲,喜洲有个海舌,海舌就是伸入洱海的一条狭长的“舌头”,海舌三面环洱海,风景旖旎。一群有公益理想的人驻进了海舌,希望用他们的才智帮助当地的居民保护环境和传统,生活得更美好。他们努力把一片荒芜变成有质感的风景,将优雅恬淡散布其中。老树枯枝横亘在荒草上,开物集店铺和己已巳咖啡屋就地取材,努力弱化对建筑的破坏力,极力挤进风景里,咖啡屋外的木栈道一直伸向洱海。趣致的开物集里所陈列的商品都是出自最传统的白族手工艺人之手,却散发着清新简约的时尚气息,这里也是这次探索公益之旅的起点。

海舌

大理的空气清凉,寻访老手艺人的旅程并不轻松。坐着马车穿行于稻田乡间,风景如画卷般铺展开来安静地呈现在困居水泥都市的人眼前,只有系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叮咚叮咚地回荡在乡间的路上。

老手艺人的羊毛毡

一队马车沿着狭窄曲折的小路穿街过巷来到古老的金圭寺村,古老的羊毛毡作坊掩藏在巷子的深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何利元夫妇在门口迎候我们。羊毛毡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非编制织品形式,对其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500年,何师傅的祖上在同治13年(1874年)就已经获得制毡执照。

整理羊毛的工艺并不复杂,男主人带领我们进入黑暗的作坊里为我们演示羊毛毡的制作工艺,他用一个竹制狭长的“弓”把羊毛兜起抖动,羊毛的碎屑和着灰尘在作坊里弥漫着,很多人开始咳嗽,而就是兜起抖动的简单动作,何师傅竟然一做就是几十年。他的孩子们都学过这祖传的手艺,可没人愿意放弃外面的世界在那个黑暗的作坊里像他一样守候,这也是很多传统手艺逐渐失传的原因。何师傅的妻子在院子中央隔着竹席用脚揉搓清整好的羊毛,这个工艺叫“擀毡”,简单却也很熬功夫。弹、擀、晾晒,完成一件羊毛毡工艺品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时间是最主要的投入,传统手工艺在时间上的消耗和现代工业的效率格格不入。何师傅说毛毡匠人每年6月6日祭拜的祖师爷是牧羊的苏武,毛毡渐渐成为他们的信仰,抑或是承载着他们的信仰,但随着强势文化的渗透,年轻一代真正愿意花时间亲手去承继这份信仰的却寥寥无几。

何师傅用一个竹制狭长的“弓”把羊毛兜起抖动,而就是兜起抖动的简单动作,他竟然一做就是几十年。

和何师傅一样坚持传统制毡的还有杨师傅,到了杨师傅家,毡品摊了一院子,看上去都很美,即使摆放在最现代的家居中也毫无违和感,大家争相采购,淳朴的老手艺人高兴地收钱。可我发现老手艺人卖的价钱比店铺里便宜了一半,于是问带我们来的朋友,他很无奈地说,之所以前卫的城市人会买这些工艺品是因为这些设计来自开物集里的设计师,他们把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灵感和实用性结合并嫁接于传统的工艺中,传统通过创新而焕发了新的色彩;然而老手艺人并没有知识产权的意识,他不会考虑设计的成本、店铺租金、税负、营销的投入,他只会想没多赚也不吃亏。买主自然高兴,便宜是硬道理,同样的东西谁愿意多花一倍的价钱?那么谁吃亏了?开物集里为杨师傅提供设计和推广的人吃了亏。

作为借助外部力量参与的公益项目,虽说靠着公益的目的,短时间免费设计推广还有可能,但很难有人可以一直长期免费投入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进行设计和推广,那么老手艺还是会有湮灭的可能。

小白的蓝续扎染

白族先祖大约在1000多年前就懂得“染采纹秀”,周城的扎染技艺兴盛于300多年前,穿过一片集市,我们来到亚洲最大的自然村周城寻访古老的扎染作坊。在“蓝续”,一群人围在桌边听小白讲扎染的故事,她气质沉静,说自己曾经考上大学离开大理,在大城市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怀揣着复兴白族传统扎染工艺的公益理想回到家乡,她在一座古老的白族民居里开了这家扎染体验作坊。

扎染的染料来自天然植物,比如蓝色是板蓝的叶子,咖色来自咖啡,洋葱皮可以染红色,还有艾草、姜黄、海桐⋯⋯

我们把自己喜欢的图样绘制在纸上,再拓印在选好的布料上,一针一线地缝密实,放进大染缸里漂染几分钟,滤水,拆线,内心充满忐忑和期待⋯⋯

事实上,所有的图样都是独特的,而仅仅是独特就足以令人兴奋,独特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符号,它蕴含着某种存在感。当一件亲手设计制作的扎染作品最终完成时,正是这份存在感带给我们美妙的欢悦。门口,穿着传统白族服饰的耄耋老人坐在古老的木制织机上娴熟地摆弄着机杼,发出“踢踢踏踏”的声音,我们的思绪被缓慢而均匀的旋律带回到古老诗句中“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蓝续”是白族年轻人自身的公益回归,小白对白族传统的眷恋就像乡愁一样促使小白放弃大城市回到大理,她带着外面的知识和视野,靠着那种深入血液的对扎染的情结通过商业运营拯救她热爱的传统手工艺,同时把这份情感通过独特的作品传递给世界。也许只要寻找到和谐的符号和形式,再古老的工艺都能平静地存在下去。

老尹家的古法造纸

在淫雨霏霏中的大理,我们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来到古老的鹤庆县龙珠村,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尹旺松。暮霭沉沉,溪流湍急,我们只能相互搀扶着沿着泥泞的溪岸亦步亦趋,尹师傅已经在对岸等我们,再跨过一条狭窄的独木桥,溪流对岸苍郁的山林间一所残破的作坊赫然独立。白族古法造纸源于尹氏祖先300年前一个十分偶然的发现。而现在的工艺依然是用林间采集的构树皮和根茎缓慢腐化发酵成粘稠的汁水,汁水的粘稠度决定了纸张的品质,甚至冬夏的出品都会迥然有异。作坊里不时散发着酸腐的气息,两个抄纸工匠把纸浆用一块筛板过滤出来,一层层摊放,外观像一块湿润细腻的豆腐。剥离树皮、浸泡、蒸煮、淘洗、舂捣、抄纸、晒纸几个步骤,剥离、浸泡的时间,冬季需要十天左右,夏季也要六天时间;以前用人工打碓舂捣纸浆,需要经过至少四百槌的舂捣;晒纸,是一门技术,手劲要轻巧、匀净,用细柔的棕刷,凝神屏息般的力道,把抄好的纸刷于墙上自然风干,整套工艺算下来也要个把月的时间。尹家纸贵,时间的投入让古法造纸变成了现代的奢侈品。

抄纸工匠把纸浆用一块筛板过滤出来,一层层摊放,外观像一块湿润细腻的豆腐。

尹家纸的公益项目是尹家借助外部智慧、通过家族成员共同努力推动的。古法造纸作坊里的工人是雇佣的,尹家人只是作为技艺的传承人和形象代言人,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产品设计和营销上。老尹的孩子们在城里念大学,假期也会回来帮着父亲设计产品和销售,老尹的哥哥为尹家纸开了微店和淘宝店,新的营销手段为老手艺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开物集的公益伙伴也帮助尹家为古法造纸注入新的内涵,使隐于深山的古法造纸散发着神秘和艺术的气息。古法造纸除了可以书画还可以作为名贵普洱茶饼的包装纸,在新的时代,尹家纸仍然能作为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商品保留下来。

“知者造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周礼·考工记》)一想到奢侈品自然会想到爱马仕、法拉利等,这些市场认同绝不是仅仅来自于物品的实用性,而是时间价值、工艺雕琢,也是对传统的信仰,以及对匠艺深度的尊重。现代化带来的快速生产消费恰恰毁灭了商品的时间价值和独特性,一切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商品都很快变得不值钱,于是让依赖设计、工艺、独特性的奢侈品有了存在的空间。当用了农药和化肥可以生产出大量的食物时,有机便有了价值,当工业生产制造出大量同质化的低劣实用品时,融入了情感和时间的奢侈品就有了更迷人的价值,如是所谓“惜物”。所有的传统都是过去了的现代,现代也会变成未来的传统。传统可以留下来就是有价值因素适应着现代的需求,传统的手工艺实用价值已经很低了,挖掘传统技艺的艺术内涵,使之变成现代的奢侈品是传统技艺的主要出路。

完善公益的可持续性

开篇提到公益是以大众的福利为落脚点,传统技艺的造物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得以保护最终使全社会受益,而老手艺人本身既是受益者又是公益的实施者,是公益的媒介(Mediator)。无论是外部支持者(开物集)、内部启动者(小白)、还是自身挖掘者(尹家人)都是公益的直接参与人,实施公益的过程需要符合帕累托改进。从前面的例子看,制羊毛毡的杨师傅将设计师作品未经许可直接卖给客人,损害了设计师和营销机构的利益,不符合帕累托改进原则,最终会很难持续;而蓝续的小白的公益模式使手艺人有稳定收入的同时,客人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和独一无二的自制扎染作品,所有人都得益,无人受损,那么小白的模式是帕累托改进,是可持续的;古法造纸的尹家把原汁原味的古法工艺纸卖成了真正的奢侈品,通过互联网营销扩大影响,从而使最传统的技艺通过现代的营销手段得以存续,“尹家纸贵”,但没有人的利益受损,那么这个模式也符合帕累托公平原则,也是可持续的。

我们将帮助传统手艺人的技艺传承下去视为一种公益行为,公益的原则是使公众受益,公益发起者本身也应该是公益的受益者。公益不是无私奉献,仅靠所谓的同情是不够的,认为必须有一些人持续的或偶尔的付出和奉献而使另外一些人得益的思维方式更像慈善,也很难保证长期持续。公益的参与者和这些老手艺人共同构建符合时代的新盈利模式,并帮助传统手工艺作品从日常实用品变成艺术实用品甚至奢侈品赋予了现代美学、时间沉淀价值和独特定制价值,当价值获得了市场的认同,传统手艺的保留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了。

公益也不是一厢情愿的,初衷也许是源于以同情为动机的道德基础,但还是要有希望自己快乐的非道德动机和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运营模式才可以持续下去。


© 格特瑞咨询-验资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19002813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