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介绍)
陕西省博物馆介绍-陕西省博物馆怎么预约免费门票
1、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在梁带村周代芮国墓地遗址基础上建成,2018年2月14日正式开放。对外展出青铜器、金器、玉器等798件珍贵文物。
韩城梁带村周代芮国墓地从2004年考古发掘以来,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300座,其中诸侯墓8座,出土2万多件珍贵文物。
芮国(芮,汉语拼音ruì,同瑞),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山西省芮城县,另有说法在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方。经过专家考古发现,确定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昝村镇梁代村为芮国墓地,并不能算是诸侯国。 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 春秋时期,秦穆公灭亡了芮国。《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二十年(即公元前640年)灭芮国。而《路史》记录了秦穆公二年(即公元前658年)灭芮国的说法。-后,芮国君主宗室以国为氏。
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2月14日正式开放。将对外展出青铜器、金器、玉器等798件珍贵文物。韩城梁带村周代芮国墓地从2004年考古发掘以来,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300座,其中诸侯墓8座,出土2万多件珍贵文物。
梁带村芮国遗址发现于2004年,墓葬群占地33万平方米,整个考古控制区占地976.78亩,分墓葬区和遗址区两部分,共发现两周墓葬1300座、车马坑64座。经对5年的抢救性发掘,七座大墓及百余座中小型墓共出土金、玉、铜器等各类文物2万6千余件,仅珍贵文物就有3千余件,其中国内首次重大发现的文物70多件。包括我国两周时期最早的俑、金韘、纯金剑鞘、青铜錞于、龙形镂空金环……以及距今已有5000余年的镇馆之宝——玉猪龙。梁带村芮国遗址的惊世发掘,续写和填补了我国两周时期的历史空白,是陕西继秦兵马俑、汉阳陵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它以其规模大、级别高、布局完整、保存完好被公布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06年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新开放的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设计采用了两轴五区的空间格局,形成极为严整而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通过对梁带村出土文物镂空方盒简化提炼,融合现代化元素,庄严凝重,气势恢宏,是一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大型博物馆。新馆共分为上下两层,展览以考古成果为核心,以《古芮寻微 故国韶光》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运用高科技手段,再现考古发掘现场和芮国风云。为了实现“旅游+演艺”的创新发展,大型民俗舞台剧《芮姜传奇》2017年国庆节首演;同年12月,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成功入围首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名单。
2、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人民币5.7亿元。该院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20余年创办,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战略带动项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已收集、抢救和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护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这些藏品从不同层面集中地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被誉为“地上兵马俑”的8600多根精美的拴马桩引人注目,精美的石雕工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石刻艺术宝库,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增添了重要内容,是中国北方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设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规划建设古镇游览区、民俗文化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区,主要有40院迁建复建的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厅、展廊、文物库房、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坛广场、园林景观等。该院的建成将填补我国大型优秀民俗文化展览、教育、研究基地的空白,成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基地、民俗遗物保护展示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博物院的丰富收藏都是来源于关中地区和黄土高原,依托丰富多样的收藏,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将为弘扬民族精神搭建广阔的平台。它将以民间信仰的祭祀活动、民间文艺的展演、农耕文化的节庆活动、对民间技艺的传承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打造成陕西乃至全国的民间骨干文化产业,引领和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建设,不仅填补了民间文化文物馆藏的空白,而且开创了民间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建成后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将具有集文物保护与展览、民间生活体验、民间艺术展演、民间祭祀和旅游等功能齐全的民间文化示范区,和陕西现有的黄帝陵祭祀旅游示范区、曲江旅游示范区组成陕西完整的祭祖文化、庙堂文化、民间文化体系,展现陕西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遗存。
3、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点“给我一天,还你万年”: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精华,藏品丰富精美,是展示中国古代文明和陕西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小寨东路91号,小寨东路与翠华路的交叉路口西北侧,占地约7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安曾是13个王朝的都城,历时达1100多年之久,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中心舞台,因此地面、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仅帝王陵墓就有70多座。早在1973年,-总理陪同外宾来西安参观设在碑林的陕西省博物馆时就指出:陕西文物很多,展室狭小,在适当时候新建一个博物馆,地点可选在大雁塔附近。
1991年6月20日,按照周总理的遗愿建成并正式开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无论在博物馆的建筑、内部设施或陈列的展品面都是高水平的,堪称我国博物馆之最。这座由我国著名女建筑师张锦秋设计的建筑,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反映一个博大、辉煌的时代风貌,既体现了13朝古都的帝王气势,又兼收并蓄传统园林和民居的设计手法。主题建筑整体采用黑、白、灰等淡雅的色调,创造了一个庄严、质朴、宏伟,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氛的现代空间环境。
这里馆藏文物多达37万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除了常规陈列外,馆内还经常不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
更多介绍——展览厅是全馆的主体部分,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整个陈列展线总长1500米。展出的2000多件文物,是从馆藏的30多万件文物中精选出的,大部分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其中不少是从全省各地征调来的精华。基本陈列包括序言大厅、地方史陈列及中央厅,面积6000平文米。参观者来到高大明亮的展览厅门前,犹如置身历史的入口中。大厅中央放置一站立雄狮的巨型雕塑,也有深的含意:过去狮子的雕塑一般是卧狮或坐狮,很少有四足站立的。这具站狮雕塑,寓意中国这头雄狮站起来了。
在各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墓壁画真品展”。这些壁画分别出土于50、70、80年代,来自武则天的次子章怀太子李贤和她的孙女李仙蕙等人的墓中。展出的壁画计39件,内容题材包括四神、星象、宗教、建筑、仪卫、狩猎、生活、友好往来等方面,真实再现了李唐王朝的社会生活。壁画色彩分明,场景十分壮观。中国历代墓葬壁画,不论是出土数量带是艺术价值,均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长安周围,陕西历史埔物馆收藏了1000平方米左右,居全国各文博考古单位之首。这次公开展出,为了保护好稀世珍品,全部采用紫外线、红外线灯光照明,并对温度、湿度进行监控。交通乘坐5、19、24、26、27、30、34、401、521、527、610、701、710路公交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站下车即到。门票/开放时间免费开放,每天限量限时发放免费参观券4000张。每日14:00前限2500张,下午限1500张,发完为止。博物馆服务性项目,如通过市场运作举办的临时展览、陈列讲解、语音导览租用、车辆停放、纪念品及图书销售、餐饮等,需按标准收费。免费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周一全天闭馆整修(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参观时间:冬季(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为9:00-17:30(16:00停止发票);夏季(3月16日至11月14日)8:30-18:00(16:30停止发票)。散客(凭身份证或有效证件)参观一人限领一票,当日有效。团体参观须提前24小时预约(9:00—17:00),预约方式为电话预约和网络预约(电话:029—85269547,网址:http://www.sxhm.com),确认后凭单位介绍信或旅行社任务派遣书领票。导游讲解费60元。馆内游客服务中心免费发放参观指南、简介;提供残疾人轮椅、老年人拐棍,免费寄存行包。贴士:建议请讲解员讲解,达到最好的参观效果。可以找几个人一起拼团听讲解节省费用,或者到讲解员联系处去买一本《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词》(参考价:10元)边读边参观。如果刚好碰到别的团请了讲解员,就可以跟上去蹭听。
4、陕西自然博物馆
陕西自然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陕西自然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南路88号舟形岛上,电视塔的南北两侧。全馆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体建筑以电视塔为对称点,包括科技和自然两大展馆,两展馆建筑分别呈玻璃球形和月牙形,犹如“日”和“月”,蕴含“日月同辉”之高远寓意。如果要仔细地把整个展馆参观一遍,需要5个小时左右。
玻璃体球形建筑为科技展馆,建筑面积7165平方米,设有科技环廓、声光隧道、穹幕影院、观景平台等设施和科技展项;半月形下沉式建筑为自然展馆,建筑面积8940平方米,设有地质万象、古生物长廊、神奇的秦岭、昆虫王国、生命之光等主题展厅。
此外,这里有西北地区目前唯一的大型穹幕影院,球形外径22米,半球形银幕直径18米,银幕倾斜30度,设有183个观众座位。博物馆还附带有观景平台,游客可以坐下来慢慢欣赏四周的风景,电视塔、和谐广场、曲江会展中心……四周的建筑尽收眼底,如果与朋友坐在这里聊天,也是非常不错的享受。
交通乘坐19、44、106、212、215、217、229、239、321、323、408、526、527、600、K600、603、K631、704、905、游9(320)、4-01路到“电视塔”站下车即到。门
5、韩城市博物馆
韩城市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韩城市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古城区东部的文庙、东营庙及城隍庙内。韩城市博物馆于1984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全馆现有干部职工35人,下设陈列保管,宣都、接待服务,安全保卫,旅游产品开发五个小组,对全馆行,业务、接待、安全保卫工作实施全面管理。
韩城市博物馆馆址设在韩城文庙内,是一座集元明建筑与文物陈列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总占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有馆藏龙文物近万件,其中珍贵文物达数百件之多。自开馆以来,充分利用馆藏文物优势,共举办展览达30个,现主要开设有《韩城历史文物陈列》,《木雕木刻陈列》,《石雕石刻陈列》,《韩城历代名入轶事陈列》,《著名作家杜鹏程纪念展》,《露天石刻陈列》,《黄河古象化石展》,等常年开放和永久性基本陈列七个。不仅担负着馆藏文物与文庙古建群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又常年开放,属我市旅游接待重要窗口单位之一,也是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精神财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6、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这里名碑林立,藏品丰富,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同时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驰名中外。爱好书画和历史的游客不可错过。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
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文昌门内三学街15号,原为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现有馆藏文物
11000余件,11个展室,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博物馆本身即为孔庙旧址,其建置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等明清建筑保存至今,并遵循着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组成了一个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碑林博物馆各陈列室主要展品介绍
第一陈列室陈列的是《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0多万字,用石114方。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第二陈列室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从古至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僧怀仁花费24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三绝碑”。
第三陈列室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第四陈列室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
第五陈列室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
第六陈列室陈列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元赵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第七陈列室陈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石刻艺术室陈列了西汉至唐代的圆雕、浮雕、线刻等石刻艺术品60余种,是碑林博物馆把散存在陕西各地的大型石刻集中于此而建立的展室。
7、陕北民歌博物馆
陕北民歌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陕北民歌博物馆位于榆阳区红山路与金沙路十字东北角,博物馆是集收藏、陈列、展演、研究、传播陕北民歌为一体的功能性音乐类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总投资约1亿元,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积约5680平方米,涵盖传统陕北民歌展区、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展区、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临时展区6大部分。公共部分装修及配套功能展区约6120平方米,包括文创产品销售区、书吧咖啡休闲区、餐饮中心、陕北民歌培训中心、陕北民歌体验中心、陕北民歌交流中心、陕北民歌录音制作中心等。另外,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500人剧场兼具陕北民歌大舞台的功能,可以满足各类演出的需求。
博物馆六大展区以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为主线,“纵”向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横”向反映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前世与今生。1935年10月党中央、毛主席到达陕北,陕北成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陕北民歌的风格由此增添了昂扬的革命气势。1938年创办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就了革命历史类陕北民歌。1942年毛主席延安-上的讲话精神,带动了至今八十年间的记录、整理活动。从《骑白马》《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等十几首红歌到鲁艺采风搜集及《陕北民歌选》出版,到《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翻身道情》《黄河大合唱》《绣金匾》《拥军花鼓》等几十首、几百首革命歌曲唱响全国,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以来,陕北民歌“唱红了天”,一首《东方红》整整唱了一个时代。在革命时期,陕北民歌是世界上政治号召力最强的声音,它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过非常大的鼓舞促进作用,在宣传革命真理,启发人民自觉革命,鼓舞军民斗志,团结人民、凝聚人心,为毛主席在陕北治理政治生态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博物馆通过一系列场景再现、展板展示、实物陈列,从陕北民歌内容体裁中,体现伟大领袖毛主席与群众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是人类历史上领袖与人民和谐的典范。
培训定位:陕北民歌博物馆充分利用和挖掘陕北民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红色性、革命性,以“弘扬红色历史,传承革命初心,传播优秀文化”为核心,遵循以史育人、以歌化人的教学理念,通过举办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展示陕北民歌发展成果,普及陕北民歌基础知识,传承陕北民歌文化精神,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应弘扬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历史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并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毫无疑问,陕北民歌博物馆已经成为黄土高原上一座新的文化地标。
8、国际陶艺博物馆群
国际陶艺博物馆群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富平县乔山路l号,2004年由富陶产业集团投资2000余万元兴建,隶属于富乐国际陶艺集团公司。
该馆是国内首家世界现代陶艺博物馆,占地1.2万平方米。2001年富乐国际陶艺创作营活动拉开了世界陶艺家在富平创作的序幕,同时也启动了博物馆群的建设计划。博物馆群由主馆及十多个国家、区域馆组成,并有一个国际陶艺文献馆。现已建成主馆、法国馆、美国馆、北欧、澳新和加拿大五个地域性国家馆及一个陶艺文献馆,均已开馆展出,东欧、非洲、亚洲等馆正在拟建中。现已建成开馆的六个展馆中,共展出来自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位陶艺家的2600余件作品,收藏展出来自30个国家的47种陶艺杂志1500余册,还有相当数量的刊物正在陆续收集中。
国际陶艺协会大会,自成立50多年以来由亚洲国家承办的只有两届,一次是由韩国汉城在2006年承办的42届陶艺年会,第二次是2008年在西安召开的第43届陶艺年会。由于富平陶艺村在促进世界陶艺交流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它的特殊身份,43届大会的闭幕式特意放在富平陶艺村举行,这种大会被誉为国际陶艺界的奥林匹克,参加这次大会的陶艺家会员400余位,列席大会的各国陶艺爱好者多达300余人,参会代表带来了他们两年的创作作品,大会共征集了来自28个国家、102位陶艺家的参赛作品达200余件(组)。
国际陶艺杂志文献中心:国际陶艺杂志文献中心是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中为收藏、保存世界各国出版的陶艺杂志而设立的专馆,建筑面积200平方米,2007年11月6日开馆,国际陶艺杂志主编协会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鼓励各国陶艺杂志积极捐赠刊物。作为陶艺杂志专用的、永久性的收藏展馆,开馆后对各种刊物进行翻译、整理,建立网站推广普及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发展。馆内已收集到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7种陶艺杂志约1500余册。
9、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建于宝鸡市石鼓山风景区内,项目选址西靠石鼓山,东接茵湘河,背山面水,南临301国道,地势西高东低。总用地面积约50800平方米,基地面积141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788平方米,为风格独特的“平台五鼎”造型,气势雄伟,新颖别致,浓缩了西周列鼎制度的深刻内涵。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体建筑分为五层,建筑形象运用了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筑语言,寓意着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同时也完美地结合了石鼓文化与青铜文化。建筑形体采用对称的手法,平面布局集中而又有分散变化,以现代展览空间需求为主,包括文物展览厅、学术报告厅、游客接待中心、文物库房、办公楼等五大部分。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主陈列“周秦文明之光”,分为西周王朝在宝鸡发祥和秦国从宝鸡崛起、“盛世吉金--中国21世纪考古新发现特别展”、“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专题展”等部分,荟萃了宝鸡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玉器、陶器、金器等精品600余件(组),展示了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秦君游猎、穆公称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实,生动的再现了周秦王朝的各个历史侧面,使人们认识到青铜文化魂之所在,看到周秦文明对华夏五千年所做的巨大贡献。
青铜之乡
核心看点:杨家村窖藏复原
展品数量:260件
展厅面积:606平方米
展示内容:通过大量窖藏出土青铜器的展示,展现宝鸡青铜器之盛。
第一个展厅是按比例定制的宝鸡地形沙盘,沙盘上标明了宝鸡的三区九县及重要遗迹遗址。吊顶上设置有“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及“宝鸡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历史上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不计其数,青铜器有上万件,这些青铜器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前出土的传世品和公安部门收缴的盗掘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青铜器博物院展出的主要是在考古发掘0-土的文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考古科技手段的进步,使埋藏在地下数千年的青铜器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保护环境,也使得世人可以一睹这些国宝的风采。窖藏是构成“青铜器之乡”青铜文化的一大特点,特别值得一提。在众多窖藏中,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则是重中之重。2003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眉县杨家村通过抢救清理,共出土鼎、盘、盉、盂、壶、鬲、匜等27件大型青铜礼器,这27件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其中逨盘的铭文长达372字。这个青铜窖藏所在地杨家村自1955年以来屡出青铜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总体上来看,第一展厅以杨家村窖藏复原为展示核心,从而引出“杨家村出土文物陈展区”、“宝鸡其他重要青铜器文物展区”、“青铜器之乡主题陈列区”以及“周之溯源版块”四大展区。
周礼之邦
核心看点:厉王胡簋、墙盘、何尊
展品数量:688件
展厅面积:947平方米
展示内容:通过对文物信息的阐述,描绘出兴于周朝礼制下的辉煌盛世。
第二展厅以对周礼的追溯和阐释为线索,重点展现厉王胡簋,解读一个民族情结的缘起;通过对墙盘的重点解读,以及相关文物的配套陈列,追颂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文治武功;以国宝重器何尊作为本单元的收官之作,重点呈现“营建洛邑,宅兹中国”的铭文特写,追溯“中国”二字的由来。通过对文物信息的阐述,描绘出一幅兴于周朝礼制下的辉煌盛世。
周天子向来注重礼法,制定了严格的《周礼》,而青铜器的使用,在“周礼”中也有严格的规范。随着青铜工艺的进步,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愈发紧密。
在西周时代,簋也是重要的礼器之一,与西周礼器的核心铜鼎配合使用。簋相当于现代的饭碗,在祭祀和宴会场合,簋和鼎的多寡与组合形式显示着古人的不同地位和身份。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标志身份地位的高低。在展馆,周天子宴飨诸侯的盛景也以实景再现的形式出现,参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定
帝国之路
核心看点:秦公镈
展品数量:360件
展厅面积:947平方米
展示内容:展现非子养马、始皇加冕等历史节点。
第三展厅以周王室的衰败和东迁为背景,以秦帝国的崛起之路为线索,展现出曲折流转的历史脉络。以西周的尾声作为展览的开篇,逐次展现非子养马、襄公立国、文公东猎、武公创县、宣公刻石、穆公称霸以及始皇加冕的历史节点。在两个族群发展的此消彼长间,展现了一场宏大的民族历史的兴衰之旅。
虽然周衰秦兴的历史借助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得以全方位展示,但精美而神秘的青铜器同样不可或缺,秦公镈将会是这间展厅的主角。镈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与编钟、罄组合使用,形体特大的镈用以指挥乐队,节奏性强,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常用于贵族在祭祀或宴飨等礼仪场合。
1978年宝鸡市杨家沟乡太公庙村村民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一个窖藏,经专家发掘清理,共出土8件青铜器,其中秦公钟5件、秦公镈3件。3件镈造型别致、形体宏大、铸造精美,外观装饰有透雕的蟠龙和凤鸟,轻灵有致,纹饰细致活泼,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
智慧之光
核心看点:折觥
展品数量:160件
展厅面积:606平方米
展示内容:以复原西周青铜作坊的形式,诠释了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
第四展厅面积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60件。以单元叙说为逻辑构成,结合器物图文的静态展陈,漫画语言呈现的电子互动桌面,视觉冲击力强的宽幅多媒体系统,生动有趣的作坊体验,多层面、多角度诠释了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重点展示国宝折觥,展现青铜器造型及纹饰的独特艺术神韵,突出青铜文化的艺术特色。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长期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为确保文物安全和参观质量,博物馆实行免费不免票的办法,每天向社会最高限量发放免费参观券3000张,每日14时前限2000张,下午16时前限1000张,发完为止,发票时间为每个开放日的9:00—16:30。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闭馆时间:每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参观路线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位于宝鸡市滨河大道风景秀丽的中华石鼓园内,距市中心经二路和宝鸡火车站二十分钟车程,距咸阳机场约1.5小时车程。
市内交通便利,途径博物院的公交车有8、10、17、28、51、61路等。
10、安康博物馆
安康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安康博物馆位于汉滨区江北黄沟路,前身为安康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2014年迁入现址。是安康市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现有馆藏藏品4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千件。春秋战国时期巴、蜀、楚文化遗物,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画像砖和陶俑,明清时期名人书画等为馆藏特色。
安康博物馆占地面积43亩,建筑面积14825平方米,由中国建筑大师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张锦秋院士领衔的华夏所设计,建筑主体三层,局部六层,体现了“高台临江、四面通透、秦地楚风”风格特点,是安康中心城市一江两岸风景线上重要景观建筑。
安康博物馆陈列展览由“三主两辅”组成,即:“天赋安康”、“脉源安康”、“筑梦安康”三个基本陈列和“安康三线建设历程展”和“馆藏书画精品展”两个专题展,系统地展示了安康“特色资源、人文历史、重大事件、辉煌成就、未来规划”,勾勒出安康过去、现在和未来,真正发挥“安康文化祠堂”和“安康会客厅”的功用。
11、八鱼石墓博物馆
八鱼石墓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大荔县八鱼石墓博物馆依石墓群原址而建,紧靠原址北边,坐北朝南,新建成的石墓博物馆大气恢弘,四面高墙筑垒,更显神秘。
大荔八鱼李氏家族石墓群,共发现大型石墓22座,清理发掘11座,从已发掘的情况来看,墓葬结构、规模及出土实物,对研究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官僚制度,乃至当时社会葬俗文化,特别是其书法绘画和石雕石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石墓群位于黄河流域华山脚下的渭洛河附近的沙苑边缘中段,距大荔县城仅12公里,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地下物藏丰富。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是皇家放马养鹿之地,史称"沙苑"。
明清两代,同州辖治,商贸繁荣,文化生活灿烂多姿,据出土墓志记载,此清代李氏望族墓地群,最早可上朔到乾隆时期,最晚延续到民国末年,延续300余年。每座石墓和墓石构件上都雕刻书法绘画装饰图案,达400幅之多。雕刻手法应有尽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减地刻、阴刻等巧妙运用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充分表现出雕刻者精湛和娴熟的技艺,也说明了墓室主人李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石雕、石刻中有山水、人物、动物、花草等图案及文字楹联。
1号墓墓主李怀瑾,该墓共有书画雕刻41幅,其中两石柱上刻楹联;'后嗣繁昌漫言钟秀,吾亲寿考是谓治谋'。石柱上楣额刻三幅图案,左右两幅被破坏,中间图案是一老者在健身,左右各有一对老年夫妇对座观看,身旁男仆、侍女、儿童相伴。院落石柱侧壁上刻'五蝠(福)捧寿'图案。庭堂南壁为,隶书石刻'得梅之青,与松俱古'的条幅,两侧有幅对联,'文华仙掌露、人品玉壶冰'。北壁雕刻内容为青竹四条屏画。东、西两壁刻有团扇画、方框画、杂宝图。中墓室石壁刻太极八封图。
2号墓墓主为李树德(1804一1877)字滋亭,皇帝浩授中宪大夫,道元职衔,禀贡生出身。曾做兴平县儒学教谕。其院落对联为'一邱方是安闲地、万古常同兜率天'。楣额上刻三格,左格为兰花,右格为竹子,中间是杂宝图。庭堂南壁刻'忠'字.北壁刻'孝'字。字体均为楷书.一米见方。刚劲有力,体正大方。给人以德性为本之教。中墓室前有一对圆雕童男童女。
3号墓墓主李天培(1830-1875),字介候,诰封资政大夫赏戴花翎候选郎中。一生喜好结交品行端正的名人雅士,经常救助贫苦乡邻。其墓地对联为'翠柏苍松一带浓阴庇寿城,青山绿水四围秀气绕佳城'。南壁屏风雕刻松鹤图、北壁为双鹿圈。院落和庭堂上均为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画。中墓室前有幅对联'地接蓬莱学可传经筑石室、名登仙籍才培作赋咏罗天'。后壁刻有一屏风。南墓室前对联为'泉壤百年皆聚瑞、闺门千载亦流芳'、横批'泉台挹秀',北墓室对联为'宝婺星辉垂额范,瑶池仙境慰的魂'。横批'漆灯朗照'。
4号墓墓主李怀珍原配夫人董夫人。墓葬院落对联为'董草堂前风月冷,芙蓉城里梦魂香'。院落南壁有一屏风,北壁被破坏,院落、庭堂刻满花鸟、人物、果实、树木、山水等图。此墓只有两个墓室(一般为三室),南室对联为'别有洞天培小隐,新成庐舍乐长眠'。北室为'郁郁泉台埋白玉,深深庭院隔红尘'。两墓室后壁雕有人物故事画。
5号墓墓主李怀珍(1807-1862),字聘卿,皇帝浩授中宪大夫,钦加道衔,赏戴花翎,议叙郎中候补充禄寺暑回,是当时级别、职位较高的京官。曾祖父李壁,祖父李朝恩,父亲李忠清都是朝廷命官。其院落、庭堂、南墓室均被破坏,只剩中、北墓室。中墓室后壁浅浮雕海水波涛、波涛上有仙鹤、楼台等。北墓室后壁刻有海水、海水中有一瓶,瓶中插三戟。
12、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
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13年7月,西安“博物馆之都”建设项目之一的高陵奇石博物馆建成。该馆分六个展区,馆藏化石、奇石、矿晶数万方,常年展出千余件。
其中展出的从渭河流域张卜河段出土的猛犸象化石是我国迄今为止的地理位置最偏南的一个猛犸象真化石。
该馆位于高陵县桑军大道,毗邻汉阳陵博物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分为展览馆、奇石园两大部分。其中展览馆由化石馆、奇石馆、科普馆等三部分组成。馆藏奇石、化石、矿物晶体数万方,常年展出1000余件。是一个集科普教育、艺术欣赏、交流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式艺术展馆,
13、宝鸡民俗博物馆
宝鸡民俗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宝鸡民俗博物馆位于宝鸡市公园南路,由原青铜器博物馆旧址改建而成。宝鸡民俗博物馆利用西府民俗文化资源,以民俗文化实物、文字资料、民俗事象为依据,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生动真实地展示宝鸡民俗文化。
宝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独具魅力,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宝鸡民俗文化形态,传承、弘扬西府民风民俗,宝鸡市利用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旧址,改建成了宝鸡民俗博物馆暨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宝鸡民俗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陈列、研究宝鸡地域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陈列面积3161平方米,收藏民俗文物展品1249件(组),将“宝鸡民俗”分为“西府人生”和“宝鸡风尚”两个部分,展示了大量的民间民俗事象。正如展馆建筑外形平台五鼎一般,宝鸡民俗博物馆盛满了西府民俗文化瑰宝。
相关展厅
二楼“西府人生”主题:陈列展区由三间偏厅环绕中庭组成,以西府人一生的生命历程为主线,将西府人极具民俗意趣的四季八节融合于“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三个人生阶段,分类展示。
三楼“民俗瑰宝”主题:展厅以西府人世俗生活为主线,通过经济民俗、尚美民俗、生活风尚、民俗交流四个方面,展示西府人生产生活中求富、求美、求乐的心愿和独特的风尚。整个展厅通过民俗展品、场景复制等静态形式,辅以民俗项目互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立体展示极具宝鸡特色的民俗文化。
14、蒲城考院
蒲城考院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城考院博物馆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城考院为馆址,蒲城考院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城关镇东槐院巷27号,面积为6600余平方米。
考院,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由当时在任县令张荣升和邑绅商建,以解决小考都要搭考棚进行不便之宜;平时则作为省巡视来时歇息的“行辕”,用现在的话来讲,过去的考院也就是蒲城县招待所。因此,工程质量要求很高,均由当时的能工巧匠来承建。
考院座北朝南,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从现在的大门往后,基本保持了当年的风貌。院内木刻、石刻、砖雕精湛,丰富多样,就大门外“八”形砖墙刻有“凤凰展翅”、“金鸡报晓”、“猿猴攀枝”、“老鼠拉葡萄”等富有浓厚民间色彩的图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迎二门是一道可启闭的木版影壁,绕过宽敞的砖铺甬道两边是过去文生考试的地方,旧称“号舍”,对称共二十四间。庭院尽头有一圆门,门上南北各书写有一砖雕匾额,南书“腾蛟起凤”,北写“紫电青霜”隶书大字,意要考生文武全才,文则如蛟龙腾空,凤凰起舞,光彩夺目;武则犹紫电闪光,青霜耀眼,威武雄壮。
出圆门是一座五间高大、宽敞的主体建筑“伦秀堂”。这里是武生考试的地方,旧时这里十八班兵器样样俱全。“伦秀堂”南两侧各有三间房屋,旧称“官厅”,在考试期间作为监考官的临时休息场所。旧时檐下三米处各设有一焚纸楼,作弊考生试卷都在此焚烧。
向西是十间仝形房屋,西头间内有一口井,称井房。是人们盥洗沐浴的场所,旧时称为“浴室院”。清时称蒲城县为同州俯,一州设三县,各县应试的童生都要考前净身,一是作为对孔圣人的崇敬;二是监考官借时可详细查验所有学生的衣物,查验是否藏有夹带。
堂后有东西厢房各五间,内室三间,厢房是考院工作人员平日居住之处;内室是省巡视来时接待居住之用。
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科举制度废除,考院改为蒲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后名为蒲城县东槐院小学。一九八三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一九九二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八年九月十五日,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下考院收回文物部门管理。目前,它是我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处进行童生科考的场所。
二零零五年十月,文物局新任领导不失时机抓重点、酬资金,向考院拆借资金两万元支持单位布展,经过紧张的两个月工作,历经八年之久的考院终于以其暂新的面貌与全国各地的游客见面。
这次展出的内容以反映各朝县试、俯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制度的文物及文史资料、-图片为重点内容,展示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及其原因,同时揭示在这一制度下,读书人从考秀才、中举人、成进士乃至有幸涉足鼎甲,摘取状元桂冠的艰辛。
其次,展示部分考试过程中发生的趣闻、历史事件及相关重要的图释等。从科举前的选官制度(两汉时期)到隋的创立、唐的完善、宋的发展、元的中落、明的鼎盛、清的终结,行成了科学的、有序的编排,是每位游客参观后对中国的儒学科举制度有一个全面得了解。
2019年10月7日,蒲城考院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5、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
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位于咸阳市渭阳东路(咸阳湖风景区内),该馆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投资近2000万元,集遗址保护和文物展示为一体,整个建筑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仿古廊榭,下部为博物馆,主体建筑外立面雕刻有古渡历史典故,再现了古渡历史脉络与繁华景象。该馆于2013年4月建成竣工并向市民免费开放。
咸阳古渡是有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建设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对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底蕴有着重要意义。在建设管理中,既要突出博物馆的历史价值,更要突出服务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历史文化体验。
咸阳古渡从商代末期开始,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秦、汉、唐时期,咸阳作为京畿之地,咸阳古渡逐渐成为繁忙运输通道。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阳城西迁到渭水驿,“咸阳古渡”真正成为“秦中第一大渡”,并一直沿用至解放初。咸阳古渡几千年,名闻遐迩。赞曰:“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沽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浮沉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烟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喧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
2002年,咸阳考古工作者在水利部门清理河道时,意外发现了一段旧河堤遗址。遗址分为两个台阶,皆为长方形石条砌成。第一台阶底部河床处有两组柏木桩,第二台阶上有一块刻有“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九字的石碑。此外,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镶嵌在台阶上的铁环、铁柱等拴船用具。经过考古分析,确定这就是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遗址。至此,沉睡近半个世纪的咸阳古渡旧址,冲破泥沙的阻隔,重现人间。咸阳古渡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古代交通、商业、军事、文学以及城市变迁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6、汉中博物馆
汉中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汉中博物馆,也称汉中市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11月9日,是汉中市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被列为陕西省十大博物馆之一。馆内设有石门汉魏十三品、古褒斜栈道、汉中汉代史迹、汉中宋墓出土文物、古代名人字画、馆藏宗教造像艺术、汉中近代革命史迹专题陈列。
1958年,汉中市博物馆成立,以汉台为馆址。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几经修缮,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初具规模的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馆内设有石门汉魏十三品、古褒斜栈道、汉中汉代史迹、汉中宋墓出土文物、古代名人字画、馆藏宗教造像艺术、汉中近代革命史迹专题陈列。历年来,馆内藏品的研究,受到海内外的关注。昔日的帝王宫廷,今已成为国内外游客访古览胜的佳境。
古汉台是汉王刘邦的宫廷遗址,它台高7米,坐北朝南,分三个台阶,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
汉中博物馆
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
鸿门宴后,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汉王由子午道来到汉中,边行边烧绝栈道,以示无北还之意。来到汉中后,他的心情非常气恼,萧何及时劝道.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汉水相对应,是天意如此,愿大王王汉中。于是汉王养精蓄锐,并接受萧何的建议,拜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为大将军,一军皆惊。随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北越秦岭,消灭不可一世的项羽,从而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汉中开汉业,汉中成为西汉王朝的发迹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及寒溪夜涨.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典故,传颂数千年。
宋代之后,古汉台成为汉中府署的后花园。望江楼,就是南宋时修建的天汉楼,位于古汉台的最高处,它兼有南北的建筑风格。
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
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褒斜道是穿越秦岭的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石门是东汉永平年间开通一条隧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历代文人墨客在石门隧道及其南北的山崖间镌刻了178种石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指的是公布在古褒斜道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间的十三种摩崖石刻的总称。
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原在石门洞南约一里的山崖间,石质为云母片岩,碑面凸凹不平,间有沟壑,文字漫漶,书法风格隶中带篆,颇有古韵,这种书法风格,全国只仅此一种,被誉为国宝级文物。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建和二年刻,与《甫阁颂》《西狭颂》一起,并称为汉三颂,是隶中极作,书法珍品。它记述了己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力驳众议,终于修复褒斜道的历史,还反映出东汉时期穿越秦岭间四条道路的历史。这些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石门颂》是隶书极佳,代表着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它奔放质朴,浑壮飘逸,是千百年来书法家竞相临摹的佳作。清代张祖翼评价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此后还有《杨淮杨弼表纪》《李君通阁道记》等汉代石刻,它们的风格继承了《石门颂》,但又有发展。
《玉盆》,相传张良所书。它位于石门南褒河中,它形如巨盆,色泽如玉,“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
《衮雪》是魏王曹操书写的。“一代枭雄”曹操一生两次来过汉中。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讨五斗米道及其张鲁不战而胜;第二次是建安二十四年 (219),当时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这方石刻就是他第二次来汉中时书写。当时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乃书。 字横刻,其通高67㎝,宽148㎝,字径35—46㎝,传说为曹操手迹。落款“魏王”,字径6.5㎝,与“衮雪”二字风格迥异。该摩崖虽经历有年,但字迹清楚,神韵依旧。
《石门铭》是北魏永平二年镌刻在褒河石门东壁的摩崖石刻。是著名的北魏石刻。记述了北魏年间褒斜道改道的历史。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书法艺术价值。
《山河堰落成记》此摩崖原在褒河石门南数十步河西侧山崖间,通高226㎝,上沿宽510㎝,下沿宽506㎝,四周鼓出约15㎝的边子,崖面两端内收、中部外鼓呈曲形。文自右向左竖排16行,每行9字,字径约六寸,隶书。共135字,全文如下:绍熙五年,山河堰落成,郡太守章森、常平使者范中艺、戍帅王宗廉,以二月丙辰徕劳工徒。堰别为六,凡九百三十五丈,酾渠四百一十丈。木以工计,七十二万四千九百有奇,工以人计,一十五万九千八百有奇。先是四年夏,大水,六堰尽决。秋,使者被旨兼守事,会凡役,慨念民输当四倍于每岁之常,乃官出钱万缗,为民助。查沆、贾嗣祖、晏袤、张丙实董其事。记述了南宋年间大水冲坏山河堰,官民共修的历史。是南宋隶书第一人晏袤所书,是宋隶的代表作。
石门十三品虽然只是十三种摩崖石刻,但它反映出隶书由古隶—汉隶—魏书—宋隶的演变历程,这是其它石刻无法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历代书法家对它无比珍爱,而且在国外享有盛誉。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说:“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其中的《大开通》《石门颂》《杨淮表记》和《石门铭》,被列入日本中小学生的教科书。
学术研究
自1994年开始,围绕蜀道及石门石刻的研究,相继召开了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汉魏十三品》、《汉三颂专辑》、《石门十三品撮要》和《石门石刻大全》等一批研究成果。
17、临潼博物馆
临潼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临潼博物馆位于临潼县城东侧,是一座以陈列该县出土文物为主的地方性博物馆,紧靠华清池,红柱挺立,回廊曲绕,别具一格。该馆建于1979年,占地6600平方米,陈列面积约600平方米。沿袭中国北方四和院的形式,馆内设有周秦艺术室、唐代佛教艺术室、汉唐艺术室三个陈列室和一个碑廊,收藏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文物共1万余件,其中有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唯一记载武王伐纣的遗物,有从唐庆山寺遗址出土的金棺银尊、释迦如来舍利宝帐(属于极为珍贵的佛教文物),此已被列为国家级特级文物。
18、杨震廉政博物馆
杨震廉政博物馆
杨震廉政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杨震廉博物馆,位于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占地83亩,距潼关古城6公里,潼关县城16公里,总投资约3500万元。
分为祠前区、祠院区、墓园区和绿化区。于2011年9月26日正式开园迎客。
主展区四知堂、正气厅、浩然厅、清风廊和放映厅。四知堂建筑面积1780平房米,共有上下两层,一层布展区,面积1160平方米,主要反映了杨震的生平事迹及后人对杨震的缅怀之情,二层主要展示的是杨震家族群英谱;正气厅布展面积162平方米,展厅征集的全国政治、书画名家歌咏杨震、歌颂廉政的500余幅作品展;浩然厅布展面积162平方米,展出与杨震有关的一些文物;清风廊布展面积60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展出了从西周到清代共72位清官的人物事迹及名言警句。整个展区从多个层面展示了杨震清廉人生及为官之道,引申出深遂的廉政文化。
杨震廉政博物馆现已成为培养社会崇廉守正的主阵地。目前是全国唯一规模最大、展示廉政人物最多、文化内容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震文化的弘扬和交流,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了服务平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19、咸阳博物馆
位于古城咸阳市中心的中山街,馆址原是建于明代初年的咸阳文庙,1962年改建为博物馆。咸阳是秦王朝建都之地,又是汉陵集中所在,因而咸阳博物馆所藏文物以秦汉两代为主,其中以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最为出名。建筑面积3855平方米,陈列面积1216平方米。
咸阳博物馆属于地域性综合博物馆,现有七个陈列室,其中秦咸阳历史文物陈列室三个,西汉帝陵文物陈列室一个,西汉3000彩绘兵马俑专题陈列室二个展出文物7000余件。馆藏周、秦、汉、唐历史文物近2万余件,有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石刻、字画、玉器等。
20、咸阳昭陵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上。九嵕山,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为建立统一强盛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高祖李渊立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太子嫉妒世民之功,屡次陷害,欲置之于死地。唐德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及四弟齐王元吉,迫使李渊让位,当了皇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元“贞观”。唐太宗在位23年,励精图治,任用贤良,善于纳谏,发展经济,国力昌盛,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唐贞观十年(636)文德皇后临死时,对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是年十一月,唐太宗撰文刻石立碑,上写:“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已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由此可知,因山为陵,亦有“好盗息心”之意在内。
九嵕山属石灰岩质,经风雨剥蚀,山洪冲刷,不仅山陵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逞马鞍形(当地俗称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逞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根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75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5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可以想象这个“地下宫殿”内部寝殿的情景。
昭陵仿长安城的建制设计。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城的宫城,地下是玄宫,地面则围绕山顶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祭坛遗址位于陵北玄武门之内。遗址东西53.5米,南北86.5米,略呈梯形,墙基屋阶,尚可辨认。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像,它们是唐太宗当年征战的坐骑。由时任营山陵使的工部尚书、著名画家闫立德起图样,筑陵石工中的高手镌刻。六骏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騧”于1914年被盗运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余存碑林博物馆。六骏浮雕姿态各异,威武雄壮,线条简洁有力,造型生动传神,是稀世珍品。
由山南的刘洞村沿山而进,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冲刷成深沟,沟两旁有土阙一对,此处当为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处,石础、瓦砾遍地皆是,这就是“陵下官”遗址,当时大量的房屋就建造在这里。昭陵地面建筑早年毁坏,仅留几处废墟,但在献殿遗址出土的屋脊上的一个鸱尾,高1.5米,底长1米,宽0.65米,重约150公斤,由此可知这座殿堂的高大。类似献殿这样的宏伟建筑,构成昭陵雄伟壮观的建筑整体。
陵下宫或皇城之外是“外城”,即唐代称作“柏城”的昭陵陵园。内、外城包括山上及山南部分平原地带,范围极其广阔,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原分地势分宫塞,地匝松荫入晚寒”。可见,昭陵气势何等雄伟。
#copyright {margin-top: 10px;padding: 10px;background: #FFFFFF;border-radius: 5px;}#copyright .copyright-title {padding: 5px;text-align: center;color : #FF0000;}#copyright .copyright-text {font-size: 15px;color: #FF0000;}
其他文章
- 周周贷app(新口子 纯线上速借1000元 现金到账快人一步!)
- 微信借款平台(微信借钱平台有哪些)
- 四大行信用卡(四大行信用卡哪家强,值得申卡?)
- 马上贷上征信吗(马上贷上征信吗?马上贷如何还款?)
- 怎么开通微粒贷款(微粒贷怎么开通?微粒贷如何开通?)
- 大额网贷(大额网贷贷款口子大全,大额好下的网贷口子排名)
- 支付宝贷款口子(支付宝贷款口子有哪些?支付宝贷款口子盘点!)
- 微信贷款(在微信上应该如何贷款?微信贷款操作流程介绍!)
- i贷怎么样(平安i贷怎么样?利息怎么算呢?)
- 公积金卡可以自己办吗(公积金卡可以自己办吗-激活公积金卡有两种方式)
- 花呗可以在超市付款吗(花呗可以在超市付款吗?哪些超市可以用花呗?)
- 陆金所逾期(陆金所逾期怎么办_陆金所逾期怎么处理)
- 小象优品逾期会上门吗(小象优品逾期了会给户籍所在地打电话吗,逾期摧收怎么样)
- 黑户口子(好下的黑户口子有哪些,容易下款的黑户口子有哪些?)
- 初次省呗额度一般多少(省呗额度一般能给多少?审核要多久出结果?)
- 一点贷(一点借钱--额度500-3000元;期限7-30天。)
- 360借条是不是高利贷(360借条是高利贷吗,360借条贷款怎么样)
- 7天贷app(7天贷APP好下款吗?7天贷APP贷款安全吗?)
- 中银消费新易贷app(友圈贷中银消费金融新易贷最新入口,享最高2万额度!)
- 2018芝麻分600以上秒批(2018只看芝麻分放贷的口子 这五个授权后下款就稳了!)
- 今日头条放心借(今日头条放心借如何 今日头条放心借可信吗)
- 缺钱么极速版(【缺钱么】芝麻分授信,最高可借3万!)
- 淘宝信用货款(淘宝信用贷款怎么开通-这些方法可以帮到你)
- 贷款口子大全(可以下二三万的贷款口子汇总,总有适合你的)
- 黑户借款秒批口子(最新网贷秒下口子:机审秒下款的黑户口子有哪些?)
- 秒借(怎么申请借款?秒借贷款申请条件是什么?)
- 薪易贷(光大薪易贷怎么申请-光大薪易贷介绍!)
- 微信贷(利用微信怎么贷款?有微信就能下的最新贷款口子!)
- 招联好期贷是正规的吗(招联好期贷是正规的吗,招联好期贷是什么)
- 花呗新人版要用多久(花呗新人版怎么升级标准版?花呗怎么升级?)